在全社会节粮意识蔚然成风之际,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动作为,积极投身节粮行动。日前,在北京召开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贸会上,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与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共同发起倡议,呼吁在粮食生产、收购、储存、加工、物流、消费等多个环节加强粮食节约。
研究显示,与普通人熟悉的餐桌上的浪费相比,粮食在端上餐桌之前损失惊人。据测算,我国每年仅在储藏、运输、加工等环节浪费的粮食总量就达700亿斤以上,接近粮食大省吉林省全年的粮食产量,被称为“一年损失一个吉林”。有专家表示,从某种意义上讲,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比促进粮食增产更有效率,粮食行业“产后护理”空间巨大。
“农粮企业应持续提升粮食供应链的科技化发展水平,积极运用新技术、新设备、新工艺,提升粮食的流通效率,推进全产业链节粮减损,构建更加节约集约、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粮食流通方式。”中粮集团党组成员、副总裁栾日成说,作为国内最大农粮企业,中粮集团探索从田间到餐桌的“节粮”之路,着力减少粮食产后损失。
“粮食银行”助力仓储节粮
仓储不力是造成餐前粮食损耗的“祸首”。数据显示,我国农户每年阶段性储存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,但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,烘干能力不足等原因,每年粮食损失比例达8%左右,约在400亿斤以上。
从收购环节开始,中粮集团就着力破解仓储难题,减少粮食损耗。中粮集团旗下中粮贸易推广的“粮食银行”可使农户的粮食从田间不落地进入粮库。中粮贸易辽宁公司算了一笔账,辽宁省年玉米产量约1350万吨,农户自己储存粮食的损耗约为2%,如果能实现从田间到粮库的全程不落地,单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27万吨。
在内蒙古,中粮贸易推行“粮食银行+双代(即代烘干、代储存)”模式,利用自身的烘干、仓储资源优势,为农民提供包含代烘干、代储存、分批次结算、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综合服务。相比于自行收储,农民可节省成本约20元/吨,并避免了“地趴粮”保管不利导致粮食损失和霉变等问题。
在粮食收购季,争分夺秒收购粮食,帮助农民手中的潮粮入库就是与时间和天气赛跑减少浪费。在收购中,中粮严格控制检验时间,并提前腾出仓容,最大限度空仓备用。夏粮收购期间,可实现24小时收购新粮,以减少农户送粮等待时间,进行及时烘干入库,最大程度减少粮食浪费。
“四散化”模式实现运输节粮
长期以来,我国粮食运输多采用包粮运输方式,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,到中转和运输环节又转为包装,导致在装卸、运输过程中损失率高达5%以上,浪费严重。
中粮创新粮食运输方式,推行“四散化”运输模式,即散装、散卸、散储、散运,加强主要物流通道和节点的散粮设施建设。这样,不仅降低了粮食流通损耗,而且机械化程度高,省时省力省料,直接推动了我国节约型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设。
在运输过程中,中粮还严格做好封车,将运输途中出现的损耗降至最低。中粮在东北地区工厂进一步推行统一的运输管理制度,在运输过程中对车辆进行苫盖、车厢封闭等保护,防止原料受潮、受损,并实行水稻运输施封政策,将损耗控制在0.1%以下。
技术创新推进加工节粮
我国一些地方和企业粮食加工方式的粗放表现,也是粮食浪费的重要“祸端”之一。据测算,加工环节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达130亿斤以上。
中粮从机器设备和工艺管理两个方面重点发力,开展集约化生产。旗下中粮粮谷通过改进降温设备,降低面粉加工过程中水分的损耗,既提升了小麦利用率,达到节粮目的,还进一步稳定了产品质量。同时在“包装”上下功夫,减少打包过程中面粉颗粒外溢造成的损失,从而达到节粮目的。
在工艺管理方面,中粮通过技术创新,提高粮食利用率,从而达到节粮效果。中粮粮谷巴彦淖尔面业打造的雪花粉高端专属工艺,既保留了小麦丰富的营养和天然麦香,也保障了面粉的各项指标遥遥领先;漯河面业将好粉产出率提高至71%,将每一颗麦粒“磨干吃净”;岳阳米业则将碎米率下降至4%,有效提升了大米产出率,实现了加工节粮。